有些人對神通非常嚮往,想盡各種方法要修神通;而在佛經裡也提到,有六種神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漏盡通等。但是此中只有漏盡通是斷除煩惱、了生脫死的究竟神通,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陀才能證得。
神通看似能帶給我們方便,但佛陀卻不鼓勵弟子追求神通,主要的原因是: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,神通敵不過業力,神通比不上道德,神通及不上空無。過去的祖師大德,不少人也都證得神通;然而所謂「打死會拳的,淹死會游的」;會神通的,常亡命於神通。例如,提婆、目犍連雖有神通,卻仍難逃定業,死於外道之手。
佛世時,釋迦族因為侮辱琉璃太子,而遭到滅族的惡運;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運用神通力拯救了五百人,但最後他們仍然化為血水。所謂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」,這些都是神通不敵業力的明證。
一般人認為,有了天耳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,就什麼都能聽到、看到、知道,就能隨心所欲,為所欲為;殊不知這反而是更大的障礙與煩惱。比方你沒有他心通,人家要害你,你不知情就能活得自在;若事先知道了,你還能快樂嗎?你沒有天耳通,聽不到人家罵你,耳不聽心不煩。
相反的,如果你有天眼通,看到人間的苦難重重,你還能快樂得起來嗎?所謂「耳不聽,眼不看,心不知」,沒有神通,你的日子反而過得好。因此,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,有神通反而是害了自己;神通必須要證果、有禪定,依於慈悲、住於淨戒,像菩薩基於慈悲,以神通來攝化眾生。所以,有般若智慧的人擁有神通,才不會障礙自己,傷害別人。
佛陀曾說過,佛法是要用道德來感化他人,用慈悲來救護眾生,而不是以神通來迷惑大眾;一旦有了神通,更要嚴持淨戒,做有益於大眾的事情,而不是依仗神通胡作非為。
其實,我們日常生活中,處處都有神通;只是我們和它太接近,反而感覺不出奇妙。比方說,肚子餓了,吃一碗飯就飽了,這不就是神通?天冷了,多加一件衣服就暖和了,這也是神通。精通各國語言的人,與人交談沒有障礙,就是「天耳通」;電視傳訊,給我們看到世界,不也是「天眼通」;遊走世界,只要搭乘飛機,數小時便能抵達,可說是「神足通」。其實,一切經驗的累積及智慧的判斷,都是相似的神通。
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,是智慧的呈現,是潛能不斷開發的超絕運用。神通若建立在有形、有相上求,這個「有」,就是有限、有量、有盡;唯有空無的真理,才有無限的妙用。所以神通不必處處求,日常生活裡處處都可以體驗,就看自己有沒有用心,有沒有智慧罷了。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,只有道德、慈悲才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寶藏。
- Oct 26 Sat 2024 16:21
(分享文)超越自然的顯現 - 神通
- Mar 14 Thu 2024 19:58
(分享文) 做好自己,認清事實,才能展翅高飛……
- Mar 13 Wed 2024 21:06
(分享文) 探討~【生命的由來從靈魂開始】
- Mar 08 Fri 2024 20:18
宗教
萬法自然、無而生有、有又返無。生而死、死又生。循環不息。混沌之時本無物、天地造化而結成、有動態之物與靜態之物、有有形之生命之物與無形無命之物。人類智慧使然而有語言文字、而有種、類、科、目......之別。道本無名、言又不能盡其理、但是為了瞭解徹悟、每一代聖賢都留下了他們的心得、就會有各個宗教、各個教派。道可繁而說之、也可一言以代之。各宗教因民族性之不同、生活方式不同、論理道德基準不同、而有不同之理論、當然修行方法也就不相同、而有各家各宗之別。
哲學與宗教差別在於信仰。各宗各教差別在於理論。各派、門、堂......差別在於方法之上。因此瞭解和尊崇宗教的門派是必要的。人活在天地間、一覺醒來、眼睛睜開、就必須面對大大小小的事、工作啦!塞車啦!吃飯、刷牙、穿衣、睡覺...... 等等。在面對生活的同時、人如果能有宗教信仰、那麼在無形 的精神上可以降低壓力、可以疏解煩惱、在內心裏可以調和剛柔、可以退讓爭執、可以釋懷不平之虧、在實際的生活上、可以豁達開朗、可以過得比較快樂的生活。
- Feb 26 Mon 2024 21:46
濟公活佛慈訓-轉欲望為願力
- Feb 25 Sun 2024 20:56
何謂利他、利己、利一切
修道,誰都知道是救人救世的,佛祖長講,「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」,又說:「自利利他」,又說:「 弘法利生」,又說:「 廣渡眾生」。現在有一般普通佛教徒,不明真法,怎能如何利生呢?在家的佛徒,十之八九,皆求自利,,不知利他,所以佛法沉沒無聞,現在三期普渡,大道昌明,凡有志進修的人,應以利他為主,廣渡有緣眾生為前題,所謂廣渡眾生能「利他」,利自己能就他人。所謂渡人即是渡己,修道外功圓、內功滿,一切是只有生命的動物類,佛法的廣大意義,不但利於他人,而且利於一切有情生靈,戒殺放生。佛云,眾生渡盡,方正菩提。又云:我與眾生共成佛道,這種偉大救世精神,絕對不是平凡的,這利他與利一切的行為,是由大悲心所發的,有了此心此行,才能成佛證果,故此人生的看法,是不平凡的看法。孟夫子說: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。當像佛祖樣的慈悲,愛護眾生,猶如自己的子女,佛的慈悲心,亦可說是同情心,或以博愛心,世間上的人,正缺少此種同情心、博愛心,我們要人人發出此心,才能造作一切利益人群的事業。這種心,是平常人發不起來的,這種利生事業,平常人所不肯做的,我們明白了真理大道,才能發起這種心,又能行此利益的一切眾生事,那麼自然是不平凡的,能夠有這種抱負,才是人生的燈塔,光照四方,猶如駕了救生的船,在海洋裡,不管狂風暴雨,不顧驚濤駭浪,濟救眾生,向前邁進,平安地,終有一天到達了彼岸。
- Feb 24 Sat 2024 10:25
【大道修元】善書分享-第十五回- 續謁普陀山 .落伽洞恭聆 .慈航道人說法
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十九日
次戊子年五月十六 日
濟佛禪師 降
詩曰:
不識三毒貪瞋癡 執念深重阻前程
妄語變遷迷自性 一朝頓悟破浪行
濟佛曰:修身三毒乃貪、瞋、癡,有人因瞋恨心一直累積在心中,幾乎已全部迷惑自己的理智,從懷疑鸞筆的正當性,一直到諸多妄語與毀謗等,都是起因於自身的恨心不斷使然。須知,宮堂寺廟的作為可分為上品的法布施(善書經典教化),中品的無畏施(施方濟世),下品的財施(迎神賽會)。有人不求甚解卻妄言非議,一直在瞋恨與妄語相互交証之下,這些迷徒之子,已漸漸轉移到惡道之中去了,實令老衲感嘆也!今日諸生有很好的機緣,能夠在鸞門普化之期,共渡此法舟,這是一個好的開始,所以切莫敷衍了事,也不能懷疑因果業力的存在,更不可因妄語而造口業,老衲希望諸生能收斂心神,在此聖門中好好修心養性,這才是歸向善道的正確做法。徒兒!你在本宮修持也已數十年有餘,為師想考考你對「修行者」的見解,有何不同之處?
- Feb 24 Sat 2024 08:30
何謂無始、無終、無常
宇宙的由來,是由真常、真空、真理所演進。這至虛致靜的妙理,在經訓裡,有很多精深的解釋,現在不再賢述。今略談生命的意義,通常的人,以為人生不過活著幾十年的壽命,死了就死了,生呢?從母胎中出生,在某年某日某時間,活了幾十年、或幾個月死了,有個某年某月日時的終了,常常叫人說起,某某人命終了,就是某人死了,有志的君子,就要沉思一下,人的生命,是從某年月日時才開始呢?還是以前就有呢?人的生命,死後就完了,還是相續下去呢?基督有靈魂不滅的說法,佛法講的人生轉六道輪迴,如宇宙大地運轉不停,週而復始,人生的六道輪迴,死了再生,生了再死,生生死死,生死不歇,可是生從何時生呢?無始「沒頭」,死了不是斷滅,死後又生,所以死無終「不算完結」,佛法對於生死大事,非常重要,出世的思想由此而起,佛法講明人生的生命,無始無終,好像江河的水,滾滾不斷,可以絕不是永久如此,萬谷不變。這生命從無始以來,是剎那生滅不停的變動,如何江河流水,川流不停,後水不是前水,剎那間舊的流去,新的又留下來了,宇宙萬有,無有一件生物,不是如此生滅變動,我們的生命,也是生滅變動著,這生滅變動的生命,叫做生命之流。這種生滅變動,就叫作無常,如果宇宙萬有,是常而不變的話,世界就沒有進步可言,也沒有所謂改造環境,或是改造生活可言,更無所謂生死、入聖果、修道行善可建立了,所以唯其無始無終,才有進修進化的行為,超凡入聖的果實,還有一點我們每個人,都有一個身命,一個慧命,但是這種身命,依佛法說,是眾緣所生成,離開眾緣,別無有我,所以我們的人生,是無始、無終、無常,還要加上無我,以上所說人生的看法,是廣大深遠的看法,怎見得呢,拿整個宇宙來說,這人生就是橫遍十方的人生,人生是與諸法萬有、互相為緣、互相而生、互相而成的。佛經有云:「此一法具一切法,一切法具「法」,就是「量周沙界」的意思了,因爲人與萬有,是息息相通的,這個人生雖渺小,而又却是偉大,其次,我們的人生,是前無始點,後無終點。這生命是無窮盡的,人的慧命本來是無量壽,只要能不蒙蔽,永保靈明,何必再去求長壽呢?所以無始無終的看法,目的是教你不必去思念過去,也不必希望將來,你應該去抓住現實、把握時間,警覺起來生活下去,盡人倫合天理,去行功立德,這樣才能來去自由,不致迷失本性,墬落苦海。所以我們以俗眼看來,這個身命,雖說短暫,而人生却是深長遠大,因爲人生是完美的,由於人類勇於改善環境,所以顯出他的完美,人生多有缺陷的,由於人類善於適應環境,所以能填補他的缺陷,創造固不易,適應也是難,瞭解人生眞諦,才能不受其累,不感其苦,人生的悲苦,固然由於缺乏改創的意志、情境,不善適應不安的缺陷、教理想、希求、慾望互相發展,發生了衝突不能解決,更因此演成人生的悲劇,解決衝突的方法,惟在「明去就」「有捨取」,去就捨取的決定,在乎能擺得開,常說,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兼得,捨魚而取熊掌可也,有所取,必有所捨,不管人生路途上、支路有多少,而實際只能選擇一條路去走,可是在現在的十字街頭,徘徊瞻顧,難定取捨的大有人在,他們好似一脚登進船,上下不定,既然上了這條船,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,終於蹉跎時光,無法排除苦悶,因而扮演無盡的悲劇,這就在於對人生瞭解,跟自我認識,要有正確的取捨,明白這種意思,那麼看定一種事物時;能夠努力追求,握住不放,看輕一種事物時,也能夠放得下擺得開,在認眞時,可顯着至誠態度,在擺脫時,亦能顯出豁達情懷,這種既能認眞又能擺脫的人生行爲,惟有善於生活,肯於取捨的人,才能作到,亦惟有瞭解人生眞諦的人,才能顯出超凡智慧,於是明定取捨,認清了目標,繼之勇往前進,追求妙理,這是成就的秘訣,也是解脫無明煩惱不二法門,歷史上如釋迦佛、耶蘇基督、屈原、文天祥等,有的感悟人生的虛幻,發生悲天憫人的願懷,視富貴如浮雲,爲了解脫人生的悲苦,而潛心探索,有的從容就死,擺脫了普通人所不能擺脫的生活慾,視死如歸,而保持終身人格。
- Feb 24 Sat 2024 08:24
何謂悲觀、樂觀、中觀
談人生問題,實在不能離開現世生活,人在世上,生活過得如意的,多數會產生樂觀,以為人生是有意義的,生活過得不如意的,就會悲觀,以為人生毫無趣味,沒有意義。所以人生樂觀和悲觀,都建築在客觀的生活環境條件上。這種人生觀,是隨物隨情來轉變的,也可以說是唯物的。但悲觀的人,總是不滿意眼前的生活、現象、生活的條件,也有一種人,是因為愛某種特殊的、外來刺激而悲觀的,一般年青人,多因戀愛問題家庭生活、工作等等問題,引起對人生的悲觀,世上悲觀的人,覺得他的生命,跟他周圍客觀環境,一切的一切,都是沒有意義是慘淡的,好似處在牢獄一樣,沒有一點生趣光明。由此可能發生逃世厭世,不智的舉動,樂觀的人,他對現世生活,總是抱著一種樂觀的態度,對於客觀的生活條件,不論精神或物質,都是盡情的來享受,既不思索過去,亦不顧即將來,所謂「今日有酒今朝醉」,處處達觀,時時找尋快樂,就是遭受打擊,亦不介意,仍然是樂觀,更有一般卑鄙自私的人,對生活,只求醉生夢死的任情享受,這是一種愚味的人生觀,為了一味達到滿足享樂,會造無邊的罪孽,這悲觀與樂觀的兩種人,都沒有徹底了解人生眞義、佛法對人生的看法,既不主張悲觀,也不主張極端的樂觀,只是主張一種中道主義,因爲前兩種的偏激作爲,都會產生不良的結果,不是人的生活正道,而是一種歧途,西洋人,偏重在求享樂,所以利用科學、盡量求物質上的享受,東方人生哲學;中國孔聖注重倫常道德,又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,這種中和的人生,似乎與,佛家的八正道差不多,八正道,亦叫八中道;八中道之中,最重要的是「正見」和「正命」 「正見」卽是「智慧」,就是觀察,或認識上的判斷力,一個人,對客觀環境上的認識和判斷,必須有正確的、合理的,確實的判斷力、見解,這是精神生活上的主要點;倘若見解一錯、判斷力不夠正確,那有後患無窮,其他的七支,是補助第一種的,第五「正命」,就是「生命」,也是最重要的一種,這種「正命」,以「正語」、「正業」作基礎,是物質生活的主要點。由此我們可以把八正道的人生觀,分作兩類,一、是精神生活,以「正見」爲主,「正思維」、「正念」、「正定」爲副。二、物質生活,以「正命」爲主,「正語」「正業」爲副,「正精進」是双的,佛家的八正道,可說是救世的妙方。
- Feb 24 Sat 2024 08:17
何謂生命、生活、生死
人生的解釋,各有各的說法,但不外乎三種定義。「人生」,就是指著人類的,生命、生活、生死來說,有生命才有生活,有生活才有生死,三種是一體的,生命是人生的延續,生活是生命存在時的活動性,所以我們打算生命活下去,就必須有生活的希望、追求生活的條件。現代人說:「衣食住行」,古時人說是「色食」而已。色是男女配合,求子孫延續、傳宗接代。食的方面有兩種:一種是物質的,就是飲食同滋養生命的必需品,有這個生命才可保存,身體可以延續活下去;一種是精神的,亦就是求知慾,所需要的文化食糧,這是人類生存,所不可缺的生活條件。普通人,只知道求生活,不知注重生命,智識水準稍高的人,求生活之外,還知道重視性命,但是他們又不注重生死性命,也怕談生死,惟有道的人、或明哲裡的宗教家,特別注重生死命,因為人類,雖有生卻不能永生、不能千年萬年活著,必定有個˙死,這個生命,終有一天停止活動,人的死和生相對的,而不可缺一的,人人都不能免的,不但人生如此,凡是有生靈,都會有死,股所以有生物,也可以說是有死物,所以死,是人生的反面的另一意義,社會一般人,只知求生活,不知去了生死,因為死,是茫然的,天道,對於人生問題有很透徹的觀察,不但指明眾生生命的來源,而且推求死後的輪迴,不但要解決生活問題,而且要解決生死問題。這樣,自姓靈明才不會埋沒,所以仙佛聖真,長講「生死事大」,又說「生死」,由此可見佛法的重視人的生死了。